這篇文章比較長,所以我先把實驗結果寫在前面。
目錄
因為看了許多資料,使我對生銅飲食產生了興趣,所以決定自己來實驗一下生銅飲食,總共為期3個月,但中間有中斷2次,所以實際在酮症狀態約2個半月(後面會詳述)。
首先是視力的增進,數十年來,我的視力左眼約在0.8,右眼約在0.3左右,在生銅飲食3個月後,左眼為1.0,右眼為0.5,這是以前不曾有過的數值
再來是視神經的修復,雖然比對去年的MD數值有進步,右眼從14降到12.4,左眼從16.2降到14.9,看起來有進步,但拉長到10年以上來看,似乎也都在正常的波動範內,但可以確定的是,2眼MD值都在歷次記錄中的低標,雖然去年1年內也持續有補充銀杏Ginkgold eyes,但我更相信主要是生銅飲食產生的效果(後述)。
緣起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因為要載老婆到宜蘭參加同學會聚餐,我不認識他們也不想參加,所以就到誠品書局逛整個下午,逛了一圈又一圈,突然看到一本書-阿茲海默症有救了!椰子油生酮體,改善大腦退化的救星,阿茲海默症不就是失智症嗎,也是大腦神經退化的一種疾病,而許多文獻也認為視神經可視為腦神經的一部分,且青光眼的病理機制和阿茲海默症是類似的,既然如此,揶子油生銅體可改善大腦退化,那不是也同樣可改善視神經退化(萎縮)嗎?當然要這本書寫的是真的,不然一切都白搭,所以我立刻買了這本書來詳加研讀。
關於這本書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這本書是美國小兒科醫師瑪莉‧紐波特(Mary T. Newport)於2011年出版的書,2015年8月翻譯成中文版。瑪莉‧紐波特自從丈夫史蒂夫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後,便開始積極探尋能幫助阿茲海默症患者恢復正常生活的方法。她無意中看到一篇新聞稿,內容指出早在阿茲海默症症狀發生前的10-20年,一部分大腦的葡萄糖利用率便急劇下降,而這種大腦主要能量來源的葡萄糖代謝降低,將導致不可逆的腦神經細胞的損傷。而有一位亞瑟拉的科學家,發明了一種叫AC-1202的化合物,能提供缺乏葡萄糖的大腦另一種能量的來源,那就是酮體(ketone bodies)。
而在2009年,有研究人員以此AC-1202做了一個雙盲的實驗- AC-1202生酮劑在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症的研究:隨機,雙盲,安慰劑對照,多中心試驗(Study of the ketogenic agent AC-1202 in mild to moderate Alzheimer's disease: a randomized, double-blind, placebo-controlled, multicenter trial),被診斷為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的152位受試者,在90天,隨機,雙盲,安慰劑對照組的研究中進行了評估,受試者正常飲食,並繼續使用平常治療阿茲海默的藥物,結果為AC-1202組與安慰劑相比,服用AC-1202之後2個小時,血中酮體β-羥基丁酸(β-hydroxybutyrate)顯著升高,在阿茲海默症評估量表(ADAS Cog)的成績方面,也明顯優於對照組。
這給了瑪莉醫生一個希望,但問題來了,AC-1202是什麼東東,她搜尋了網路相關的一切,找到了一份專利案號20080009467,這個專利是在講述中鏈三酸甘油酯(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, MCT)如何治療及預防阿茲海默症, 這份專利裡有提到,葡萄糖運送到腦神經細胞的問題,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裡,某部分的神經細胞無法利用葡萄糖,因為得不到能量供給,使得腦神經漸漸退化,這也會因發生的部位不同,而導致不同的結果,例如帕金森氏症、漸凍人症(ALS)等,至於腦神經為何無法利用葡萄糖則原因不明。
接著這份專利開始描述他的發明,是基於一個已知的事實,就是神經細胞除了以葡萄糖為主要能量來源之外,還有另一個能量來源,且效率更高,那就是-酮體,如果人的血液裡有酮體,就能供給因缺乏葡萄糖而病懨懨的腦神經細胞,額外且充足的能量,而AC-1202,中鏈三酸甘油酯(MCT),也就是百分之百的中鏈脂肪酸,就能使身體產生酮體。
瑪莉醫生發現研究文獻裡,藉由攝取20公克的AC-1202,也就是MCT油品,使得受試者在45天內,有顯著的進步,她當時不知道MCT油品是什麼,而這些研究文獻在結束後,也無法再取得此MCT油品,這使得她有點沮喪,後來她看到專利裡有一句話提到,MCT油品是由揶子油或棕櫚仁油提煉而成,這給她一個希望,她上網瘋狂地搜尋一切揶子油,中鏈脂肪酸,MCT油品,及酮體的相關資料,而找出了揶子油含有百分之60的中鏈脂肪酸,所以20公克的AC-1202,也就是20公克的MCT油品,相當於35公克的揶子油,這本書就從這裡開始,講述每餐服用35公克揶子油,對她丈夫史蒂夫產生顯著的影響,和大量的研究資料及案例(網路書局裡有更詳盡的介紹)。
這本書裡有2處提到青光眼,一是講述眼睛是大腦的延伸,提供酮體可改善下列疾病:
- 青光眼
- 視神經萎縮
- 視神經病變
第二是一位青光眼女士,看到瑪麗醫生以MCT油品及揶子油,來治療她丈夫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報導後,寫信給瑪麗醫生,講述其認為青光眼和阿茲海默症是一樣的,都是神經退化的疾病,所以嘗試揶子油,看看是否能增強她受損的視神經,這樣做是合乎邏輯的。她在早中晚餐各服用了1湯匙的揶子油,第2天晚上,當她坐在電腦前時,突然發現螢幕看起來更清楚,更容易閱讀了,整個對比及清晰度都變好了,這很奇怪,平常這個時候雙眼的糢糊和疲勞,都會讓她知道該上床睡覺了;另外她也注意到,在螢幕上方的一個灰白色工具列,突然變成粉紅色,隔一天後,這個工具列又變回灰白色,她決定馬上喝一湯匙的揶子油,大約35至40分鐘後,他又看到粉紅色的工具列了,這樣的情況在後續幾天重複的發生,這表示這2者有因果關係,後來她就以此來作為衡量體內酮體濃度的指標,當她看不到粉紅色工具列,就表示該補充1湯匙揶子油了。她對於這樣的改善感到興奮,可以晚上開車,黃昏時看得更遠更清楚,從明到暗或暗到明的環境,眼睛的適應力更快,對深度認知也變得更好。
從這篇文獻開始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有了這本書的指引後,我對酮體也產生了興趣,也想自我實驗一下,看看是否真的有改善的效果,但在自我實驗前,我想在確認一下,是否有其他醫學文獻,有針對中鏈脂肪酸對青光眼的研究,所以我用關鍵字搜尋了一下文獻庫,只發現了一篇專題是這方面的-生酮飲食可以保護青光眼視神經及視神經的粒線體疾病(A Ketogenic Diet May Offer Neuroprotection in Glaucoma and Mitochondrial Diseases of the Optic Nerve),這篇文獻以過去幾年的研究作為論述,並提及雖然原發性隅角開放青光眼(POAG)的病因不明,但對於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死亡,先天的粒線體功能障礙可能起了相當大的作用,這種功能障礙表現出來的疾病,就是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(LHON),視神經炎,青光眼,視神經病變等。
儘管經過數十年努力,在治療及保護視神經方面的研究,還未能成功取得重大的進展,所以文獻裡提出一個假設:
『生酮飲食對視神經病變相關的疾病有治療的效益。』
當然這也不是隨便說說,是基於過去其他研究人員所做的動物實驗,研究人員對大鼠施用酮體後,再使用NMDA破壞大鼠的視網膜,使其產生病變,之後再觀察實驗組及對照組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,發現施用酮體的大鼠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密度,明顯多於未施用酮體組,這表明了酮體可產生保護視神經的作用,並對於缺氧缺血的神經細胞,可以增強它們的存活率(1)(2)。生酮飲食也可緩解癲癇及神經細胞的死亡,這似乎是生酮飲食刺激了粒線體的生物合成,同時粒線體負荷能力的增加,及使用更有效率的酮體能源,這2個因素增強了神經細胞的恢復能力(3)。
生酮飲食(Ketogenic diet, KD)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有了瑪莉醫生的書的真實經驗,在加上文戲裡的理論及動物實驗,我想這非常值得一試,但首先必須瞭解什麼是生酮飲食,生酮飲食治療疾病不是什麼新鮮事,第一個有關生酮飲食的科學性報導,出自於1910年的法國;而美國最早的報告是由梅約診所的Wilder醫師於1921年所提出(4),發現KD對兒童的癲癇有治療的效果,後來抗癲癇的藥物陸續出現,繁瑣的KD便逐漸被人淡忘,而1992年Freeman發表生酮飲食在一群藥物難治性癲癇兒上,其治療上的效果,其中30%的兒童在使用生酮飲食後,癲癇完全不再發作,另外38%兒童之癲癇發作次數,也有明顯地減少一半以上,三分之二可以減少用藥,三分之一變得較機靈,而四分之一以上行為表現進步許多。其後也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報告陸續被提出或正在進行中,包括生酮飲食對成人癲癇患者也有不錯的療效,甚至非難治性癲癇患者,也沒有不可以試生酮飲食的理由(4),所以KD又漸漸喚起大家的注意了。
生酮飲食不僅對比較難治的癲癇有療效,對阿茲海默症也有效果,乙型-澱粉樣蛋白(beta amyloid)是一種會在腦部自然產生的蛋白質,其作用目前還不明確,但當腦部老化時,它便會在腦部堆積而形成斑塊,這也是觀察阿茲海默症的一個特徵。2005年的一個研究,以腦部有斑塊的大鼠為實驗對象,給與43天的生酮飲食後,腦部的乙型-澱粉樣蛋白減少了25%(5),這表示KD會改善這種蛋白質在腦部的沈積。
其他如帕金森氏症、腦外傷、腦缺血缺氧等,也陸續有人在研究,甚至於在探討生酮飲食抗癌的學理,也有電視的報導(生酮低醣飲食抗癌中文字幕),綜合來講,大致上推論KD能具有神經保護的作用,可能的機制在於以下幾點(節錄)(3)(30):
- 能量代謝作用
酮體,對大腦而言,比葡萄糖提供更有效率的能量來源。近來取得了顯著的發現,生酮飲食導致粒線體酶和海馬迴基因的同步上調。從電子顯微照片顯示,生酮飲食後,在大鼠的海馬迴齒狀/門區上,粒線體輪廓增加了46%,該生酮飲食似乎刺激粒線體生物合成,此外,有一個更大的磷酸,在海馬組織肌酸比值,這表明細胞能量儲備的增加,如預期般的是來自於豐富的粒線體。總之,生酮飲食的食用期間,有兩個因素可能導致神經元抵抗代謝壓力的能力:較大粒線體負荷和更有效率的能源。 - 對抗谷氨酸興奮毒性作用
谷氨酸興奮性毒性是神經損傷的主要機制, 而對抗此毒性也是KD保護作用的可能原因之一。 - GABA的作用
生酮飲食可以賦予神經保護的另一種可能,是通過增強GABA的水平,酮體已經證明增加大鼠腦突觸體中的GABA含量,研究也顯示利用核磁共振波譜分析,證實部分應用KD的兒童腦內GABA濃度明顯升高,而GABA是人體內很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(29)。
- 抗氧化作用
麩胱甘肽過氧化物酶(glutathione peroxidase)是活性氧化物質(Reactive oxygen species, ROS)形成的關鍵酶, 可抑制脂質過氧化、並可將過氧化物還原。研究證實大鼠KD後, 海馬迴麩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4 倍。另一研究顯示,粒線體最大呼吸率明顯提高, 這有助于降低ROS的形成。 - 抗細胞凋亡作用
KD具有抗凋亡作用, 這已得到動物實驗的證實,有研究人員認為,在氧化壓力情况下, 酮體取代醣成爲主要能源,增强了壓力後的能量供給,穩定了粒線體膜電位,抑制了粒線體膜通透性轉換,阻止了細胞色素C、凋亡誘導因子等促凋亡因子的釋放, 從而减少了凋亡。 - 抗炎症作用
炎症反應在急性、慢性神經系統疾病中,均發揮了重要作用,對炎症作用的干擾,可以對神經系統疾病預後産生明顯影響。空腹或高脂肪的飲食與炎症機制被認為有關聯性,然而生酮飲食,消炎機制,以及神經系統疾病之間的聯繫,仍然是十分地粗略,從理論上來講, 富含脂肪酸的KD,可以明顯减輕神經系統損傷後的炎症反應,但是目前還沒有KD對炎症反應影響的直接報導。
以上看不懂沒關係,因為我也看不懂,只要知道有這些機轉就好了。
可見得生銅飲食的背後,是有一些醫學理論基礎及動物實驗的驗證,生銅飲食簡單講,就是要把日常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降到最低,並增加脂肪的攝取,以此讓身體自然產生酮體,也許你沒聽過生酮飲食,但可能聽過地中海飲食、阿特金飲食、低糖飲食、吃肉減肥法等,這些原理都是類似的,同樣地都是減低醣類,增加脂肪的攝取,在3大營養素-醣類,蛋白質,脂肪的比例有些許不同,地中海飲食的目的是為了健康,阿特金飲食的目的是為了減重,而在這裡,生銅飲食自然就是讓身體生出酮體,來保護甚至恢復神經(視神經)的功能為目的。
![]() |
圖片來源: 網路圖片再修改 |
在這些飲食當中,生銅飲食可以說是醣類最低,脂肪最高的一種,脂肪約佔60%,蛋白質約35%,碳水化合物5%。平常我們大都以米飯麵食等澱粉類為主食,這些都是屬於碳水化合物,經由胃的消化後轉為醣類,供給全身細胞養分及能源,所以當我們又累又餓時,吃完這類主食後,會馬上產生葡萄糖供給細胞養分而恢復體力,如果有多餘的醣類,身體便會把它轉換為脂肪,這也是吃高碳水會變胖的原因,但如果我們採低碳水高脂肪的飲食如右圖金字塔所示,因為身體細胞得不到醣類的養分,便會自動啟動緊急機制,由肝臟分解身上的脂肪,來產生細胞的第二能量來源-酮體(ketone),以維持生命運作,這也是有人因地震被困地底下數十天不吃,還能分解脂肪產生酮體來活命的原因。
所以我們要的酮體就這樣自然產生了,來達到我們保護視神經的目的,現在有一個簡單的問題,既然酮體這麼好,為什沒有人生產酮體藥丸販賣,我們直接吞下,身體就有酮體了,這樣豈不是方便多了,是有這樣的研究,那就是酮脂(ketone ester),2015年的文獻-一個新的生酮產品:在阿茲海默症上使用酮脂(A new way to produce hyperketonemia: use of ketone ester in a case of Alzheimer’s),就是使用吃得酮脂來治療阿茲海默症,但目前因為成本或是技術方面不夠成熟,所以並未有產品上市。
開始前準備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已經知道生銅飲食的原理後,接下來是該怎麼吃,三大營養素的比例要如何算?先從醣類開始,也就是碳水化合物,因為碳水化合物經過身體消化就變成醣類了,而『糖』就更不用講了,所有甜食不用轉化就是醣類了,這些都算減酮因子,所以在嚴格的生酮飲食,一天的攝取量要限制在30公克左右,這數值可能每個人都不太一樣,日後可依自己狀況調整;再來是脂肪,脂肪是生酮因子。也就是油,不是隨便油都可以,必須含有中鏈三酸甘油脂(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, MCT)才可以,它可以直接被腸道吸收,不需要消化酵素,再經由肝門靜脈運送到肝臟,肝臟再將部分中鏈三酸甘油脂轉化為酮體,酮體再經由血液輸送到全身,供給細胞能量。
而揶子油就含有60%的中鏈三酸甘油脂,所以每餐,不是每天,必需吃30-35公克,或是30-35ml(毫升)的揶子油,相當於6-7茶匙(1茶匙約等於5ml),這也是生銅飲食難以執行的主要原因,想想看,這些油加在食物裡,還有美味可言嗎?還必須天天吃,餐餐吃,而這個每餐的量如何計算出來的?這是瑪麗醫生根據AC-1202文獻而換算出來的,也可能是大部分人每餐食用超過這個量,便會產生腹瀉的副作用,這個數量之後也是可以依照自己生酮量的大小,來做適當增減的。
接下來就是蛋白質了,蛋白質就是魚,肉類等,治療癲癇的嚴格生銅飲食,蛋白質也必須被限制的,但我們應該不需如此嚴格,適量即可,因為過多的蛋白質,還是會被轉化為醣類的。
所以吃的方法就是固定每餐約30-35公克椰子油,每天30-50公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,及適量的蛋白質,比較要注意的是,碳水化合物要怎麼算,如果使用的食材有營養標示如下圖
![]() |
![]() |
就先看碳水化合物這欄,這裡標示每份10.5公克,通常裡面還細分含糖,纖維等,再來一定要在看一下份量數,這是一盒餅乾,裡面裝有48份小包裝的餅乾,每一小包裝就是15.6公克,吃一小包裝餅乾就會攝取10.5公克的碳水化合物,如果吃一半,就會攝取5.25公克碳水,因為通常糖尿病患者會非常注意這爛的數字,有些產品會減少計算每份的重量,如此碳水化合物的重量就會減少,比較好看,所以一定要看自己會吃的份量數,再乘上碳水化合物重量。
右欄的每100公克的含量,是讓你可以很容易和其他產品作比較,以同樣100公克不同的食材,那一種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多。有些會標示出纖維的重量,因為纖維不會造成血糖升高,所以可以扣掉,像右上圖的碳水化合物就是22.5-2=20.5公克。
如果食材沒有營養標示,這裡有很完整的成分表,單位為每100公克含量,再看自己要吃食材的重量,依比例換算碳水化合物那欄即可。
基本上瑪莉醫生對她丈夫並非採取生銅飲食,而是維持正常飲食,再加入額外的揶子油,通常是儘量將揶子油融入菜色中,以提高適口性,這時食物中的揶子油算生酮因子,餐點內的碳水化合物算減酮因子,所以生酮因子減掉減酮因子,才是真正發揮的生酮作用,她丈夫最高產生了0.22mmol/L的血酮,以生銅飲食來講並不算高,但即使如此,還是對她丈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,我想我要實驗,就採取生酮量較大的生銅飲食好了。
因為沒有儀器檢測,很難知道自己是否已在健康的酮症狀態,請注意,這和糖尿病的酮酸中毒(Ketoacidosis)是不一樣的。
![]() |
![]() |
圖片來源: 網路圖片再修改 | 亞培輔理善越佳型血糖血酮計 |
酮酸中毒是糖尿病控制不好,肝臟誤認為細胞吸收不到葡萄糖養分,而不受控制瘋狂的製造酮體給細胞,造成血液酸度過高而中毒,嚴重的話會致命,非常危險。酮酸中毒是病理性的,而健康的酮症是自己控制的,如圖中的綠色區域,良好健康的酮症狀態為0.5-3,典型的生銅飲食不會超過5,長期飢餓不會超過7,而酮酸中毒必須在10以上。
自己檢測酮體有2種方式,一是尿酮,就是檢測尿中酮體的含量,但這種方式不太準確,也不是我們所要知道的血中含量;再來就是血酮,直接就檢測血中含酮量,我是使用亞培的愛易測Optium Xceed血糖機,可測血酮,這是舊款的,現在新款為輔理善越佳型,整套在連鎖藥局會員價約3千多元,酮體試紙一盒10片會員價約720元,所以測一次的單價並不便宜,不過大概也只在前1,2個月需要較頻繁的測量,以利調整自己的飲食,當自己已順利進入健康的良性酮症狀態後,也大概知道一天內,吃了什麼食物,就可順利待在酮症狀態,這時就可拉長測量的間隔,知道一下就可以了。
因為只要碳水化合物一超標,譬如說喝了 一瓶可樂,身體獲得了葡萄糖供給,就會馬上停止製造酮體,1小時後酮體數值便會下降,當然可以再重來,但如果身體血液裡已無酮體,也要花1,2天才能再進入酮症,所以初期必須以檢測血酮,來觀察那些食物對自己血酮造成了什麼影響。
最後必須準備一個幾百元的電子磅秤,五金行均有賣,以作為量測揶子油,食材重量的工具。
開始生酮飲食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開始食用揶子油之前3,4天,我便開始不吃米,麵等澱粉類,及大部分的水果,以先適應一下低碳水食物,並以豆類為主要蛋白質來源,豆皮是豆類中含量最高的,剛好我也很喜歡吃,但必須注意普林的問題。而這篇1979年的文獻-生酮飲食的視神經病變(Optic neuropathy in ketogenic diet),提出兒童除了補充維他命B群之外,必須額外補充維他命B1-50mg和鈣,不然會有視神經病變的疑慮,我不知道成人需不需要,反正我年紀也到了,就順便一起補充維他命B群、B1及鈣片,在加上之前一直在補充的,每天180mg的銀杏,200mg的omega3 ,真是成了藥罐子了。
有機冷壓未精煉初榨揶子油(Organic cold pressed, unrefined coconut oil)是買好市多牌的,是我能找到最便宜的,2500ml(2400公克)9百多元。
揶子油和平常的油不一樣的是,有一股濃郁的椰子香味,一開始我是拿到冰箱冰成一塊一塊的,再拿出來當巧克力嚼,還不賴,但不久後就變成噩夢了,再吃下去就要反胃要吐了,所以想了一想,瑪莉醫生的書建議還是要將油融入食材,會比較適口,因為家裡只有我一人吃,無法全用揶子油炒大家要吃的菜,所以改成將油和炒好的菜(無飯)混合沾著吃,一開始覺得還不錯,比較吃得下,但出現一個問題,就是不管吃什麼東西,全部只有一種味道,就是椰子味,這使得吃飯失去了樂趣,形同嚼蠟,最終我的改良方法是,每餐以湯加揶子油來入口,湯可以是自己煮的湯,在公司就用即溶的隨身湯包,早餐就用低碳的可可粉來泡,早餐比較會噁心,所以減少一點,加20-25公克油打勻後喝,中餐和晚餐就加30公克,這樣就好多了。
開始吃揶子油,並配合低碳水化合物後,血酮慢慢上升了,雖然國外網站是建議早上未吃早餐前測量,但我晚上比較有充裕的時間,所以固定晚上10點左右量血酮:
- 第1天:0.2
- 第2天:0.4
- 第3天:2.3
- 第4天:1.8
- 第5天:2.0
- 第6天:3.6
- 第7天:4.1
大約第4或5天時,大腦便覺得有點怪怪的,那種感覺說不太上來,似乎有點ㄍㄧㄥ(臺語)的感覺,如果用形容詞的話,就像大腦裡有一個蒸汽火車頭在運轉噴蒸汽一樣,感覺似乎滿滿的能源在裡面。
第8天奇怪的事發生了,早上開車上班時,怎麼覺得路上陽光燦爛明亮,到公司後開了Chrome瀏覽器,因為平常我是用黑底的的火狐瀏覽器,這樣對比度比較高,我眼睛比較舒服,有翻譯或其他需求時就用白底的Chrome瀏覽器,這時候發現平常用的白底chrome瀏覽器的白底變得更亮了,我不得不稍微調暗一下螢幕,讓我敏感的眼睛舒服一點,這似乎是前7天酮體作用在腦部,修復及保護視神經後,瞬間在第8天迸發出來的效果,就是視網膜感光度增加了,後來我後仰伸了一下懶腰,怪了...螢幕上的字還是看得很清楚,因為平常使用電腦,我是戴老花眼鏡,所以以前後仰時,螢幕上的字便不清楚了,綜合來看似乎表示,在眼底視網膜感光細胞及水晶體的曲度都改變了。
在瑪莉醫生的書中也有提到,她先生在阿茲海默症量表測驗前,不經意的吃2湯匙揶子油後,數小時後的量表檢測便比之前進步,效果是非常快速的,而AC-1202的實驗也有相同的結果,有人第一次食用就有改善(雖然也有人沒有)。原本我也是抱著測試一下的心態,想說測2,3個月,如果無效就算了,但這初期的改善,增強了我的信心,因為這幾天我的生活習慣依舊,補充的健康食品也一樣,唯一的改變就是生酮飲食,雖然這只是自己主觀的感覺,最後還是要等到年底1年1次的視野檢查,才能比較客觀的確認效果。
GG了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繼續實驗一個多星期後,悲劇發生了,我不得不立即停止生酮飲食,因為我身體開使長疹子,一開始是小手臂,有一粒一粒的紅色小斑點,會癢,越抓越癢,並開始擴大,我不以為意,以為是冬季癢或床單太髒,換了床單後,還好隔天就消失了,隔1,2天,小腿又有同樣地症狀,但這次斑點比較大,也是1天就消失了,我還是沒意識到有問題,再來出現在胸部,越抓斑塊越大,還有點腫,這接二連三的出現,我覺得不對勁了,第一個想到的是,可能出血了。
因為我看到瑪莉醫生的書有提到,生酮飲食會增加腦部血液流量39%,就是這篇1996年的文獻-急性高酮血症改變腦部血流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(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during acute hyperketonemia),既然增加腦部血流,那身體血流應該也會同樣提高吧,加上我補充每日180mg的銀杏,兩者效果相加,會不會太強了,身體受不了,我只好馬上停止生酮飲食及停止服用Ginkgold,疹子也馬上不見了,過幾天後,我決定再重新開始,這次不服用銀杏了。
很快地再次進入酮症狀態,我以為這次可順利的進行,但悲劇再度重演,這次更糟,長在臉上,只好再立即停止,停止後雖然不癢了,但紅疹卻消失的很慢,約1個月後才比較看不見。
看起來這種東東會在身體到處亂長,有種異形寄生在人體的感覺,我開始覺得這跟銀杏及出血無關,應該是生酮飲食的一個副作用或過敏之類的,這造成了我非常大的困擾,低碳水及揶子油難不倒我,但這種又癢又腫的紅疹,令人無法忍受,我不可能為了要生酮,每天在身體抓來抓去,只能失望的停止實驗。
因為不太甘心,所以積極上網查看看,這是什麼現象,英文網站中,有關於生酮飲食的資料非常多,很多老外是為了健康的理由,也有為了癲癇、減重、健美、運動員需求、讓頭腦清晰等,這裡有專門的討論群組,後來找到另一個網站,標題就寫-沒人警告我,生酮帶來了紅疹,版主也是遇到了紅疹,也看了醫生,醫生也不知道那是什麼,只好開抗生素給他,但效果並不好,後來他得到結論是,立即停止低碳水化合物飲食,紅疹會馬上消失,並認為這是因為身體抵抗力變弱,原本潛伏在身體的念珠菌,真菌之類的開始活耀,造成會癢的紅疹。雖然這種因生酮飲食造成的紅疹比較少見,但網路上還是有一些人的紅疹自拍照。
這給了我一個靈感,養過魚缸的人都知道,連翹可以治療魚的白點病,而白點病也是細菌感染,連翹主要是用在感冒,它有廣譜抗菌作用,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賀氏痢疾桿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,對其它致病菌、流感病毒、真菌都有一定抑制作用,既然生酮的紅疹是真菌引起的,那服用連翹是否會有抑制效果,我便買了比較方便服用的科學中藥銀翹散,裡面含有連翹5公克。
接下來開始第3次生酮,照例很快地進入酮症狀態,異形般的紅疹也很快的如預期出現,我馬上開始一天三餐服用銀翹散,服用後隔幾個小時,紅疹果然慢慢消失,也不癢了,但隱隱感覺這二方面的力量似乎在互相拉扯,癢了一下又停了,又再癢一下,不過我心中大樂,至少這樣就可再繼續實驗了,也持續服用銀翹散約2個星期,想說可以停停看,看紅疹會不會復發,結果果然又來了,只好再繼續服用一陣子,後來想想,也不能永遠一直服用,就慢慢改成一發作時,馬上服用1,2天後停止,等下次復發再開始服用來壓制,這樣幾次後,發作次數慢慢地減少,後來就不再發作了,我不知道是身體抵抗力變強,銀翹的改變,還是身體已適應,總之就是好了。
看起來這種副作用比較罕見,因為國外討論的人很少,連醫生也不知其原因。
酮體的變化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除了前1,2個月比較難抑制吃零食、糖類的慾望外,後期就很適應了,跟平常沒兩樣,只有2,3次因為請吃飯,不得已有吃下稍多的碳水化合物外,血酮大致上也都保持的不錯,也漸漸地減少量測的次數,下圖為120日的曲線圖,量測時間大致上在晚上10點左右,沒有長條值的日子表示當日沒有測量:
前面說過,身體產生酮體量的大小,就是生酮因子的脂肪,和減酮因子的碳水化合物,這2者互相增減的結果,但如蛋白質攝取過多,也會轉化為一部分碳水。
之前看到的資料及瑪莉醫生的書,均顯示一天之中,晚上的酮體量是最高的,我也一直這樣認為,這很合理,因為一天三餐吃3次,累加起來,晚上最高不意外,而當揶子油的MCT中鏈脂肪酸吃下後,會慢慢發生作用,在大約3小時後達到酮體的最巔峰值,之後再慢慢下降,在生酮飲食4個月後,我想在詳細瞭解1天的變化,所以作了36小時的檢測,大致上檢測點在吃飯前,吃飯後1小時,吃飯後3小時,曲線圖如下:
從圖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,最巔峰是在早上,後來我認為這和每餐吃的東西有關,不一定是晚上最高:
- 早餐: 洋蔥隨身濃湯加25公克揶子油(10g),7顆堅果(3g),總共約13公克碳水化合物
- 午餐: 素漢堡肉片(22g),玉米濃湯加30公克揶子油(12.3g),總共約34.3公克碳水化合物
- 晚餐: 高麗菜一盤(約6g),菜脯蛋(1g),酸辣湯加30公克揶子油(9.8g),總共約16.8公克碳水化合物
- 早餐2: 泡捏碎科學麵加25公克揶子油,總共約28公克碳水化合物
基本上
用餐3小時候的血酮值 = 吃飯前的血酮值 + 吃的揶子油量 - 吃的碳水化合物量
因為我早餐都吃很少,所以早餐後血酮飆高,之後我會減少早餐的揶子油量;中午吃較多碳水,所以午餐後1小時就驟降到2.0了,但因吃飯前還有3.9的量,所以午餐3小時後就回到3.2;晚餐也是類似的情況,隔天早餐2前為1.7,這次我就吃較多的碳水,果然因為吃飯前血酮量不高,加上吃較多碳水,若以早餐2的3小時候,血酮並未到峰值,而是維持著1.8。
大部分KD者(生酮飲食者)都認為,剛要進入健康酮症時,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要求較嚴格,一旦進入後,便比較不容易跳出酮症,也就是碳水的攝入可稍微高些,也可維持酮症狀態,像趨勢圖中顯示,較多的碳水大致上只降到1.7而維持住,像是一個關卡,需要更多的碳水才會降更低,而如有較高的血酮值值,攝入碳水後就降很快。另外,因為睡覺時未進食,加上新陳代謝減慢,所以血酮降更慢了,這當然是好事,因為即使睡覺時,整個晚上酮體也在大腦裡作用著。
眼科檢查結果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接下就沒什麼意外了,量測血酮的次數也慢慢減少,因為大概知道,吃了什麼食物,會繼續維持著酮症狀態,雖然知道自己視力有進步,但視野還是要機器來確定。另外就是原本停用的Ginkgold,在視野檢查前約1個月,我決定為了發揮更大的作用,所以恢復補充,但改成早上30mg Ginkgold eyes 一顆,中午Ginkgold 60mg 1顆,晚上不吃,一方面因生酮已促進了腦部血流,我怕過量,另一方面是我曾在晚上也試吃一顆60mg看看,結果頭暈,即使躺在床上還是暈,後來就不敢晚上吃了。
生酮飲食約3個月後,剛好到了一年一度的視野檢查,首先檢查視力,左眼1.0,右眼0.5,當然這是戴眼鏡後的矯正視力,我眼鏡只在2011年1月時換過一次,數十年來左眼最好只到0.9,右眼只到0.4,我想信右眼應該不止進步0.1而已,而是受限於視覺中心旁的盲點影響,所以真正進步的幅度不太能反映在測量上。
不僅近視改善了,老花也改善了,以前使用ipad看網頁時,必須將頁面拉大,這樣字比較大才看的清楚,現在不用拉大,直接看原始的細小字也看得清楚,這可能是水晶體的彈性或睫狀肌的強度,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。為了驗證應該不是只有我有這種結果,所以我搜尋了網路,發現這位網友說他只進入酮症3天後便放棄,因為不好吃,但視力卻大大增進,推測應是低碳水飲食造成的;這位說他只施行低碳水1個月,然後例行性的去眼科檢查視網膜,醫生說2年前他的眼球是橄欖球形,現在已變成足球形;這個討論串在討論酮症是否可以降低眼壓,結果是不會,但一個星期的酮症狀態,卻可明顯增進視力。個人實驗結果也是酮症和眼壓沒有關聯,但改善了近視和老花,從以上網路資料看來,個人應非特例,而是一個正常的現象,但也有人反應視力反而糢糊。
再來是視野檢查,檢查前就想定,因為這次是要驗證3個月生酮的結果,所以在視野測試時,如不太肯定是否有看到的亮點,寧可不按,以避免太過主觀,影響了數據。檢測完回到診所房間後,醫生拿著報告:
『好,來看一下視野有沒有惡化』
『嗯,沒有惡化』
『好~~像~~還~~變~~好~~了~~』不確定且遲疑的說著
我心中只好暗爽了一下。如果以這13年的趨勢來看
MD值雖然並未有突破過去波動的範圍,但兩眼同時都在低標,也是以前不曾有過的,如果以近5年來看,綠色部分有擴大了,但左眼黃色部分似乎縮小(?),不過整體而言,2眼均朝正向發展。
2012年 | 2013年 | 2014年 | 2015年 | 2016年 | |
右眼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左眼 | 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其他的變化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因為揶子油是屬於飽和脂肪酸,且含量是豬油的2倍以上,這個在傳統醫學上,是被認為不健康的油,容易增加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,而本身從年輕時,不管吃什麼,膽固醇就在230-250間,即使吃素也一樣,因為家族本身也有人長期膽固醇高,所以我認為這是家族體質的關係,和吃什麼關係不大,且最近報章雜誌也常常在宣導,95%的膽固醇是由體內製造,而非從高膽固醇食物直接攝取而來,雖然如此,自己在吃椰子油時,還是要謹慎一點。
在瑪莉醫生的書裡,有一章節是在探討膽固醇,她認為目前為止的許多研究文獻,結論並不一致,但大體上認為揶子油中,有一種月桂酸(lauric acid),是屬於中鏈脂肪酸,它會增加高密度膽固醇(好的膽固醇),且發現以揶子油為基本食材的南亞諸國,其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比其他不以揶子油為食材的國家還低,也認為其膽固醇較低。
這些觀點至少認為,食用揶子油並不會增加膽固醇,有些認為還會降低,不管結果如何,因為我有較高的膽固醇,必須小心監測,所以在施行生酮飲食前,就先到檢驗所檢驗膽固醇,檢驗所內有一個套餐是400元,裡面除了膽固醇外,還多了很多像血液的生化檢查,蠻划算的,所以我就定期來這裡檢驗 。
從圖表中可以看出來,第一次檢測是生酮飲食前,以此作為後續比對的基礎,第二次是生酮飲食後1.9個月,可以看到總膽固醇降低了,使我增加了信心,但3.9月後的第三次,總膽固醇竟飆高到260,剛拿到報告時有點震驚,完蛋了,視力增加了,但得心血管疾病,這樣也不太划算,後來仔細一看,雖然低密度膽固醇(壞的膽固醇)都超標,且先減少再增加,但都未超過未生酮飲食前的值,三酸甘油酯也少量增加,但還在標準值內,高密度膽固醇(好的膽固醇)就不一樣了,第二次到達64,第三次更高到81,這和文獻顯示的結果一致,高密度膽固醇一般認為是血管的清道夫,因為它可以將粘在血管壁上,多餘的低密度膽固醇運送回肝臟代謝後排除,所以是好的膽固醇,且越高越好,大於40是標準值,大於60是理想值,而我已到81,這個反應在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率,其比值就下降,這個比值是以總膽固醇除以高密度膽固醇,且重要性大於總膽固醇單項數值,5以上是屬於高風險,4以下是理想值(19)(20),而現在我是從未生酮飲食前的4.5,到現在的3.2,這20多年來首度的降低,對血管而言當然是變得比較健康。
另外一項要注意的是尿酸,生酮飲食會使尿酸增高,而尿酸增高和痛風有關聯(21),不過因為看起來尿酸都在邊緣值,不太嚴重,所以還可以容忍。
再來就是減重,這是生酮飲食或是阿特金飲食,最常被拿來的功用,網路上也有數不清的分享自拍照,而下圖是個人的狀況
可以看到這4個月間,減少大約8公斤,大肚腩變平了,臉也變削瘦了,雖然其理論是因為,多餘的碳水化合物會轉換為脂肪,然後被身體儲存,而低碳水自然沒有多餘的脂肪可儲存,所以不會變重,但我覺的另一個原因是,椰子油會讓身體有飽足感,酮體也會讓食慾降低,吃得少熱量也低,體重也會減輕,不管如何,現在體重已恢復到10幾年前,變得比較輕盈,這當然也是好處之一。
副作用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這是百度百科-生酮飲食副作用的資料,詳細可到那裡參考
副作用 |
樣本:1066例 |
發生率% |
嘔吐 |
59 |
5.53 |
血脂升高 |
28 |
2.63 |
酸中毒 |
20 |
1.88 |
腹瀉/便秘 |
20 |
1.88 |
血尿酸增高 |
19 |
1.78 |
腎結石 |
12 |
1.33 |
低血糖 |
9 |
0.84 |
感染率增加 |
8 |
0.75 |
膽結石 |
4 |
0.38 |
脫水 |
3 |
0.28 |
肝酶升高 |
2 |
0.19 |
蛋白丟失腸病 |
2 |
0.19 |
胰腺炎 |
1 |
0.09 |
死亡 |
20 |
1.5 |
其他的問題還有噁心、體重減輕、煩燥不安、肌肉無力、疲倦、體力差、心臟波動改變、鈣質流失、維生素缺乏、生長遲滯、膽固醇高、肝功能不正常或行為有改變。
有好處當然也有壞處,像我遇到的紅疹就是嚴重的副作用,另外初期的疲勞(後期就不會了),及早上的噁心也是,所以早上我常常要吃一下酸梅或喉糖改善一下,另外也要適當補充水分,避免腎結石:因為會使用肝臟來轉化脂肪為酮體,肝的負荷會加重,所以有嚴重肝腎疾病的人也不可施行;因為揶子油含有少量的omega-6脂肪酸,但沒有omega-3,所以最好額外補充鮭魚,魚油等omega-3,這樣才能獲取比較完整的必需脂肪酸。我想不能吃澱粉類,甜點,水果等的美食是最大的副作用了,這樣的飲食控制,可以說比糖尿病患還嚴格,但如犧牲這些,能換得較佳的視力,甚或可能可以修復視神經,如何取捨,就由自己決定了。
討論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頭腦變清晰
一開始生酮飲食時,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想吃甜食,因為長久以來,身體已習慣於以葡萄糖為細胞的養分來源,一旦減低澱粉及糖分的攝取,不僅身體會有一段適應期,也會嘴饞而想吃零食,有時只好吃一下但量很少,以免超過太多,可樂也改喝zero解癮,雖然這種可樂不要多喝比較好。漸漸地,身體慢慢適應了以酮體為能量來源,自然而然感覺就不一樣了,平常食量減少,吃飽後也沒有強烈想吃甜食或零食的慾望, 頭腦,精神也變比較好。
有過斷食經驗的人都知道,斷食後幾天,頭腦會變得異常清晰,了了分明,好像頭腦吃了大補丸一樣,有時夢境還會變多及豐富,起床後也能記住大部分的劇情,我想這也是酮體的作用,因為斷食後,身體無法吸收葡萄糖,只好分解身上的脂肪,產生酮體來供給細胞能源,同時在腦部,酮體的轉換比葡萄糖快速而有效率(6),進而增加了腦部神經的效能,我想這應該是頭腦變清晰的原因。民國初年的弘一法師李叔同,也曾聽說斷食的好處,而做了21天的斷食,並寫成『斷食日記』,斷食後整個人氣質發生變化,前後判若兩人,2年後便毅然削髮為僧,其日記中前幾天依序寫著(節錄)(7):
第四天 -『精神稍感減衰,鏡中看人,略見瘦削。』
第五天 -『晨起,精神漸漸輕快。精神翕然,腹內干燥減少。』
第八天 -『思絲,慮縷,脈脈可見。文思漸起,不能自己。』
第九天 -『無夢,無掛,無慮,心清,意淨,體輕。』
第十天 -『精神界一片靈明,思潮澎湃不已。』
第十六天 -『七天不食人間煙火。精神,筆力,思考奇利。』
現在我們知道,不用斷食只要生酮飲食或低糖飲食,也可以因酮體的作用而讓思緒清明,國外也有許多人如此做,其目的就是為了增進頭腦效能(8),如果以結果論來看,必定有某種物質改變了大腦神經的傳導及靈敏度,那就是胴體,作為大腦的備用第二能源,現在已變為大腦的主要能量來源,且效率比葡萄糖更高,才會產生這種結果,而大腦神經變靈敏了,沒理由視神經沒變化,因為視神經就是大腦神經的一部分,所以可能視神經也變靈敏了,也就是光敏感度增加了。
大腦神經修復
大腦神經是極其複雜的系統,如果某部位的腦神經細胞死亡,便無法再恢復,但其旁受損而未死亡的神經細胞,有可能自行重建修復,來取代原本死亡神經的功能
在神經再生方面,當腦神經細胞受損時,巨噬細胞會展開清理傷口的作用,活躍的巨噬細胞、Muller細胞、神經膠質細胞也會分泌許多神經滋養因子,如神經生長因子(Nerve growth factor, NGF)、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(brain derived neurophic factor, BDNF)、睫狀神經滋養因子(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, CNTF)、胰島素樣生長因子(Insulin-like growth factor, IGF)等,促進視神經的再生,而星形膠質細胞(Astrocyte)也在神經系統中發揮著支持、營養、保護、清除、轉運等重要作用(9)。
雖然這影片是在描述大腦神經,但同樣地適用於視神經,因為視神經就是大腦神經的延伸,也是人體內唯一透過瞳孔,就可直接肉眼看到的神經。
雖然上面影片有提到這些神經滋養因子、巨噬細胞及星形膠質細胞,具有自動修復神經的作用,也就是當我們視神經因青光眼,糖尿病或黃斑部病變而萎縮,受損時,希望這些能幫我們自動修復,但事實上我們從視神經及視野檢查結果來看,並未隨著時間而慢慢自癒,可能是已死亡的視神經細胞已不可能重生,而其他一息尚存的神經細胞,其修復過程也是非常非常的緩慢,就如同因中風而損傷大腦的患者,在復建之路上也是充滿挫折,必須年復一年的持續,所以如能改善及加強腦部有利於神經修復的環境,使其修復功能的加速,也許是一個方法。
神經滋養因子的產生
有些動物具有再生能力,例如蠑螈 如失去一條腿,會自己再長回來,而且不管失去幾次,都會一一長會來(22),真是令"人"羨慕;同樣地,如將斑馬魚以強光照射魚眼,使其視網膜受損傷,斑馬魚會以新的視神經細胞,修補這些損傷,研究人員懷疑,它們是來自視網膜內一種稱為Muller glia(米勒神經膠質細胞)的細胞,已知有此能力成為新的神經細胞(23)。
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(BDNF)是大腦中含量最豐富的神經滋養因子,它調節神經傳導物質,參與了神經元的分化、成長與重塑,對大腦神經的正常運作,可以說非常的重要,像憂鬱症就被認為和BDNF有關(10),而在青光眼患者的視神經乳頭中,發現BDNF含量明顯地偏低,正常人血清中BDNF含量平均為27.16 ng/mL,早期青光眼則平均為18.42 ng/mL,被認為可用來篩檢早期未確診的患者(11),另外其毒性類澱粉樣蛋白(neurotoxic amyloid β 1-42)也偏高,並認為BDNF對視網膜及視神經,有其維持功能正常及不可或缺的作用(12)。
TrkB-作為BDNF的受體,如在小鼠的視網膜中,切除TrkB,使BDNF的作用,無法達到視網膜,這時發現BDNF保護視網膜,以及刺激促進Muller glia米勒神經膠質細胞增生的能力消失了,這些結果表明,BDNF在神經膠質細胞上,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,特別是在能保護和再生的Muller glia米勒神經膠質細胞,使其轉化為視網膜感光細胞(24)。
2014年的研究顯示,在具有原發性隅角開放青光眼的大鼠上,在其眼睛玻璃體內注射BDNF,並配合使用BDNF滴眼液治療2星期後,發現能恢復視網膜神經檢測P-ERG和VEP數值的衰減,並增加了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數量(13)。1997年的研究,幾個重要的神經滋養因子,例如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(BDNF)和神經滋養因子4或5(NT-4/5),能有效地搶救退化及瀕臨死亡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,和促進視網膜內的軸突的生長,另一方面,已積累的證據表明,重建的視神經纖維細胞軸突,能使被切斷的視神經節細胞存活的更久,這些視網膜細胞軸突的改善,使得實驗動物恢復了辨別明暗的能力(14)。
這些動物實驗,均顯示了增加眼內的神經滋養因子,例如BDNF,可以避免視神經細胞的死亡,並加快修復受損的細胞,使其重生,但這些大部分是在動物的眼球內注射BDNF,這在人類臨床上並不可行,且外部注射的長期效果也有待確認,幸運的是,這種BDNF物質,人體可自行加快產生,加快的方法有斷食,卡路里限制(Calorie Restriction)或稱熱量限制,運動這3種。
因為沒有人會為了產生BDNF,而長期忍受斷食,所以這個就不談了。
卡路里限制就是平常一天飲食的熱量,男性約在2000至3500大卡,女性則是1600至2400大卡,而減少熱量的攝取約30%,就叫作卡路里限制,這是一個已超過70年的研究主題,一般認為熱量限制會延長壽命,並可延緩老化相關疾病的發生,特別是糖尿病、癌症、心血管疾病,以及腦部萎縮(詳細可參考-限制卡路里 有助延緩老化,營養補充品解說:限制卡路里攝取量≠更長的壽命),而生酮飲食因為要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,加上MCT油的不好入口,通常會減低食慾,並降低了熱量的攝取,如此也可看成是卡路里限制。
以正常的獼猴所做的實驗,實驗組給與減少30%的熱量限制6個月,對照組則不限制,然後2組均以神經毒素MPTP注入右頸動脈,以造成右側腦部帕金森氏症,之後再檢測大腦BDNF的含量,發現2組的左腦含量均正常,但不限制熱量的對照組,其右腦BDNF含量大幅減少,而實驗的熱量限制組則差異不大;另外一種也有保護作用的神經膠質細胞神經滋養因子(GDNF),其含量在實驗組中,不管是帕金森氏症的右腦,或是正常的左腦,均比對照組增加到了近3倍,這表示熱量限制組的BDNF維持了水平,GDNF增加了近3倍,並減少了多巴胺神經元的死亡(15)。
這是2009年所作的研究,對糖尿病大鼠比較了熱量限制及運動對BDNF及樹突棘的影響(16),和青光眼一樣,糖尿病也會使大腦海馬體BDNF的含量及樹突棘(dendritic spine)密度降低,先將大鼠分為野生型健康鼠(wild type)及糖尿病鼠(db/db)2組,每組再分為4小組:
- 自由飲食/不動組(ad libitum/sedentary)
- 自由飲食/運動組(ad libitum/runner)
- 熱量限制/不動組(calorie restriction/sedentary)
- 熱量限制/運動組(calorie restriction/runner)
在實驗約12週後可以看到,糖尿病組的BDNF顯著地比野生健康組低,而在這2組都可發現,熱量限制或運動都可增加大腦中BDNF的含量,且效果差不多,如果是熱量限制加上運動,那就增加更多了。同樣地,負責將其他細胞產生之電訊號傳入細胞本體的樹突棘,其密度也關係到神經細胞的正常功能,糖尿病也會使其密度降低,如圖所示,熱量限制或運動都可增加其密度,熱量限制加上運動則密度最高。
圖片來源: 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
BDNF可以藉由運動及熱量限制來增加,同樣道理,BDNF也會因壓力的增加而減少,尤其是在童年的關鍵期時,心理上如有負面的創傷,更會影響到成年後,大腦海馬迴的BDNF顯著減少(17)。2004年陳鏏仹的論文,顯示大鼠在3次的短期運動後,大腦馬海迴裡BDNF mRNA 的濃度增加17.2%,BDNF蛋白質增為1.3倍,而連續4週的運動後,BDNF mRNA 的濃度增加55%,BDNF蛋白質增為1.76倍,表示了運動對BDNF的濃度的增加,是有累加作用的,這和運動降眼壓相似,偶爾運動對BDNF濃度的增加及眼壓的下降,只能有短暫的效果,如持續定期運動,不僅效果較好,維持的時間也較久,但如給與大鼠1個小時的壓力,2個小時後測量,BDNF的濃度減少了約25%(18),所以古代中醫認為青光眼是情緒引起的毛病,長期BDNF減少,影響了視網膜得成長,看來也有幾分道理。
營養補充品的補充
如果實行每天都有酮體產生的生酮飲食,我覺得就可以不必補充銀杏,因為生酮飲食的效果大於銀杏,且生酮已有加速大腦血流量39%了,但如要服用,就要減量及特別注意出血的問題,我也不曉得長期會怎樣。因為怕營養會不夠,所以維他命B群也建議服用保養,額外的維他命B1,是降低視神經病變發生的機率,而維他命B1會消耗鈣質(25),所以要同時補充鈣片,雖然有人認為生酮飲食會使鈣質流失(26),有人認為不會(27),但因有服用維他命B1,且如果體內鈣含量不足的話,會影響到BDNF功能的表現(28),所以還是要補充鈣。
生酮飲食的好處
生酮飲食意外附帶的好處,是我在實驗前沒想到的,最佳校正視力的增進,我認為較弱的右眼應該增進更多,只是受限於盲點的影響,無法反應出真正的視力。視神經修復和視力增進是2個不同的作用,視神經修復是指修復視網膜眼底的受損神經,這是指一個眼約95度寬的視野上,就像修復照相機裡受損的底片;而視力增進是因為水晶體的曲度發生變化,改善了對焦在視網膜上的焦點距離,且範圍僅限於中心視力,這在視野上就是視中心約10度而已,相當於照相機的對焦調整,嚴格來講,我們的目的是修復視神經,視神經如能修復也同時會增加一點視力,但額外的因水晶體改善使得近視,老花改善,則是意外的收穫。
還有膽固醇比值的降低,因為個人在年輕時就已知是高膽固醇,膽固醇比值大多在4點多到5點多,因家族中也是有人這樣,且也沒有造成心血管疾病,我認為是遺傳性的,所以並不會太擔心這個問題,只要不要再增高就好,而這次反而降低,可歸功於高密度膽固醇的持續增加,一般認為,低密度膽固醇若減少1mg/dl,可減少1%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;但若高密度膽固醇較正常值低了1mg/dl,將會增加2%心血管發生的危險機率(19),所以看起來高密度膽固醇比低密度膽固醇更值的注意,只要高於60mg/dl,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可以大幅降低,我還到了81,當然是比以前的40幾健康多了,只是無法確定其長期變化,還是要再繼續觀察。
最後是減重,因為很早就看大肚腩不順眼了,所以趁此機會有稍微刻意節食一下,並意外地達到熱量限制增加BDNF的效果。
綜合來看,在這裡實驗生酮飲食,主要的目的是以增加酮體及BDNF來保護視神經,如能修復,甚或重生視神經更好,雖然才短短3個月,但從視野圖中可以看出,至少2眼都在在歷次的低標,如只看近5年,也可以說是最好的一次,但如要更進一步確定其效果,還是需要再多幾次的視野檢查才能證實,後續我還會繼續生酮飲食,但會採取比較寬的標準,有人認為星期1-5採生酮飲食,星期6,日就正常飲食,這樣可能比較不會有壓力,也能維持較長的時間。
結論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生酮飲食增進了視力,並可能也增加了視網膜的光敏感度(修復視神經),這樣的效果如確定的話,可以說增進視力比上決明子,保護視神經比上銀杏,其效果遠遠超越,但必須犧牲口腹之慾,個人認為,如果目前眼壓保持良好,視野輕微缺損也未繼續惡化,生活也正常的患者,施行生酮飲食的動機,動力,及效益似乎不大,因為輕微的視野缺損自己並無法感覺到,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,即使修復好了,自己也無感,代價似乎頗大,但如果是:
- 視野持續惡化的正常眼壓性青光眼(NTG)
- 視野缺損接近或超過一半的中,後期青光眼
- 其他疾病造成的視神經萎縮,視神經萎縮是指疾病的症狀,很多疾病均會造成此結果,列舉如下(31):
1. 顱內高壓致繼發性視神經萎縮
2. 顱內炎癥:如結核性腦膜炎或視交叉蛛網膜炎
3. 視網膜病變:如視網膜色素病變(Retinitis Pigmentosa, RP)、視網膜中央動脈或靜脈阻塞
4. 視神經炎和視神經病變
5. 壓迫性所致:如腦膜瘤、顱咽管瘤、垂體腺瘤、動脈瘤壓迫
6. 外傷
7. 代謝性疾病:如糖尿病、神經節苷脂病等
8. 遺傳性疾病:如Leber病,小腦性共濟失調,周圍神經病變如Chareot-Marie-Tooth病
9. 營養性視神經萎縮
就非常值的一試,畢竟這並非吃藥打針等侵入性治療,只是調整飲食,如有產生效果,相對於病況,其效益非常巨大,如沒有效果,頂多就是花了些錢,犧牲了美食而已,也許這3個月的實驗結果,其產生的效果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,但畢竟至少對個人而言是有效的,也是超越銀杏的。
2016.5.23補充:
在保養及修復視神經萎縮方面,可以參考這篇- 對視神經萎縮有益的營養補充品
2017.3.25補充:
經過15.5個月的生酮飲食後,因為快過年了,所以就暫時停止一段時間,綜合一年多來的膽固醇變化,可以從以下趨勢圖來看
從0月到15.5月間是生酮飲食期間,在停止生酮的25天中,也量測了15.8月和16.3月2次,可以看出來,整體的膽固醇稍微偏高了一些,但更值得注意的是,膽固醇比值持續的降低,這項比值也可看成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數,一般是低於4較理想,這可以從椰子油的長期影響看出來,好的膽固醇(高密度)增高,壞的膽固醇降低(低密度),三酸甘油酯降低,而在停止椰子油補充後,高密度膽固醇也不會馬上下降,而是緩慢下降,低密度膽固醇亦同,三酸甘油酯就不一樣了,馬上恢復未生酮前,不過都在小於150的標準值下,可能是油脂減少,總膽固醇也下降了。尿酸在一開始生酮時會暫時升高,但會持續緩慢恢復正常值,總體而言,椰子油不僅不會造成膽固醇過高的問題,反而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而且在停止椰子油後,還會持續保護一段不算短的時間,也可以說,解決了膽固醇過高的問題。
參考資料:.............[回目錄]
- Effect of β-Hydroxybutyrate, a Cerebral Function Improving Agent, on Cerebral Hypoxia, Anoxia and Ischemia in Mice and Rats
- Neuroprotection by acetoacetate and β-hydroxybutyrate against NMDA-induced RGC damage in rat—possible involvement of kynurenic acid
- Neuroprotective and disease-modifying effects of the ketogenic diet
- 生酮飲食衛教指導資料
- A ketogenic diet reduces amyloid beta 40 and 42 in a mouse model of Alzheimer's disease
- Ketone bodies, potential therapeutic uses.
- 弘一法師斷食日記
- Ketosis Makes Your Brain Work Better - it’s why Dave Asprey puts butter in his coffee
- 視神經再生研究
- BDNF:憂鬱症藥物與運動的心靈療效
- Brain-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s a biomarker in primary open-angle glaucoma
- BDNF impairment is associated with age-related changes in the inner retina and exacerbates experimental glaucoma
- Rescue of Retinal Function by BDNF in a Mouse Model of Glaucoma
- Survival of axotomized retinal ganglion cells in adult mammals
- Caloric restriction increases neurotrophic factor levels and attenuates neurochemical and behavioral deficits in a primate model of Parkinson's disease
- Voluntary exercise and caloric restriction enhance hippocampal dendritic spine density and BDNF levels in diabetic mice
- 童年創傷經驗與海馬迴萎縮的關聯性
- 運動對海馬迴中BDNF基因表現之影響
- 3招輕鬆管好膽固醇
- 血脂數據該如何判讀
- 尿酸血症與痛風
- 人類斷肢 也能再生?
- 再生的主要機制?
- Glia- and neuron-specific functions of TrkB signalling during retinal degeneration and regeneration
- 關於維他命B1的一些資料
- 生酮飲食與癲癇治療:談高脂低醣和「古法斷食」法!
- Do low carb diets lead to bone loss?
- 出生前後的短期低鈣血症對海馬迴腦區中BDNF的表現以及學習與記憶活動的影響
- GABA-γ-氨基丁酸對人體的功用
- 生酮飲食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
- 視神經萎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