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在那裏看到的一份調查報告文章,調查對所有疾病的害怕程度排名,結果是失明排第一位,這說明了它對心理上所造成的衝擊,是遠勝於其他,而偏偏這方面又是本科醫生力有未逮的地方,對於青光眼而言,心理上如果無法調適,甚至可以反過來影響青光眼的控制。

 

 

悲傷的五個階段

美國精神病學家 Elisabeth Kübler-Ross 在1969年出版了「論死亡與臨終」,這本書探討了絕症病人在這段期間內,心理上變化的五個階段的理論,也就是日後著名的「悲傷的五個階段」(The Five Stages of Grief),1.否認 -> 2.憤怒 -> 3.討價還價 -> 4.沮喪 -> 5.接受(1),而這個理論後來也被應用在各種對個人災難性的損失上,例如親屬死亡、失業、失戀、離婚、監禁等,而在這裏,青光眼患者整個心理變化的流程,可以很完美的呈現在這個模型裏。

 

  • 否認(Denial)
    「為什麼是我?我還這麼年輕,眼睛看的好好的,一定是醫生搞錯了」。
    根據研究顯示,3位青光眼患者,有2位是未就醫或不知自己有青光眼的,這其中知道自己確診青光眼,但還是不就醫不點藥,就是典型的"否認"階段,尤其是對青光眼不明瞭的人,認爲自己視力1.0、眼壓正常,開車看書吃飯都沒問題,自己生活的好好的,真是庸醫,加上事業繁忙,沒空去複查,就這樣自己先否定,快速地解決這個煩人的問題,殊不知青光眼的視野缺損和視力無關,當嚴重的視野缺損蔓延到視力中心時,往往已是晚期了。

     
  • 憤怒(Anger )
    「同樣是兄弟姐妹,為什麼他們沒有,就只有我有,我的人生就這樣毀了」。
    知道自己確診後,開始怨天尤人,認為上天對自己不公平,事業才剛起步,前途一片大好,別人家庭幸福美滿,我就要承受這種痛苦,因此會把怨氣及憤怒發泄在家人身上,往往造成家庭氣氛低迷。
    更有甚者,會在青光眼的網路論壇中,故意誇大別人青光眼狀況,詛咒別人,以此得到自己心靈的救贖及紓解,人格已嚴重扭曲,並深陷其中而無法跳離。


  • 討價還價(Bargaining)
    「這個醫生說我是,那個醫生說我不是,到底要聽誰的?」。
    「好吧!只要能讓我看到小孩大學畢業,我就滿足了!」。
    這裏有一部分原因是青光眼的特質造成的,因為慢性青光眼的進展是非常緩慢的,通常是以年爲單位,才能看出它對視野的破壞,也因如此,一定有一些人處於正在開始進展的階段,然而醫生並無法肯定判定,這些病徵是天生體質、高度近視造成的,還是青光眼正在進展,所以會造成醫生間看法不同,這種患者稱爲「疑似青光眼」,也會使患者還有一線希望來討價還價。
    另一種情況是期望自己幾歲前還能看的到,就沒有遺憾了,殊不知根本不用討價還價,只要有點藥、眼壓控制住,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用眼到終老,而醫生均認為,會導致最後失明的人,大多是那些不點藥、不當一回事的人。


  • 沮喪(Depression)
    「人生沒意義,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」。
    這應該是大多數人沉溺在這裏最久的一個階段,特別是和其他疾病比起來,這部分顯得特別嚴重,因此而整天鬱悶不樂,轉牛角尖,生活失去目標,認為自己沒有未來,嚴重到要看身心科的人不少,我想這是因為視力太重要了,無法正常視物將會失去生活自理能力,無法繼續事業、興趣等,同時因為無時無刻不用眼睛,所以等於時時刻刻在提醒自己眼睛的問題,而無法放下。
    同樣是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的人,和青光眼患者每天眼藥一樣,也是每天服藥,只要控制住,就可以這樣生活一輩子,但似乎很少人因此沮喪,甚至要看身心科,我想這就是最大的差異。


  • 接受(Acceptance)
    「反正就是乖乖點藥而已,就這樣吧,日子還是要過」。
    大部分的人,最終都會到這一階段,只是有人時間比較長,有人很快就接受,已經把每天點藥這件事,內化成無意識的例行動作,甚至已經忘記自己有眼疾,而專注在自己的家庭、生活、興趣、事業上,雖然還是要定期的複診檢查拿藥,但已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。
    引起悲傷的事件會漸漸被遺忘,但青光眼不會,所以這邊接受代表的意義,比較像是學習如何與青光眼和平共處。

 

這死亡的五個階段,後來延伸成悲傷的五個階段,並被大衆媒體大量引用,但其實作者後來也覺得這理論模型被誤解,因為這五個階段並非線性進行,「階段」聽起來比較像有前後順序,事實上發生時並無一定順序,也不會每個階段都發生,但至少會經歷二個或以上的階段。

 

同時,也沒有典型的發生模型,每個人都是獨特的,有人憤怒和沮喪同時發生,有人否認和討價還價同時發生,有人憤怒階段存在時間很短即消失,有人討價還價階段時間極長,很不幸的,青光眼患者在沮喪階段存在的時間似乎非常長,且不容易消失,或是消失後,因為眼壓或視野控制不佳,很容易地再度出現,這形成了和其他悲傷不一樣的獨特性。

 

首先,我們認識到了,當一個人開始被確診為青光眼時,在心理上會出現這五種階段裡的至少二種現象,要知道都出現也不是壞事,Ronnie Janoff-Bulman心理學家認為否認階段是正常而健康的(2),當劇變來襲時,大腦當下無法承受,先否認是一個好方法,把劇變的事實先擋在門外,讓大腦好好喘息準備慢慢承受,也許不如此的話,有可能會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,所以這是大腦的一個保護機制,而只有在「否認」這個階段不會結束而過渡時,它才是不健康的。

 

「否認」消失後,心理上已經準備好其他階段的出現,不管那一個階段的出現都是好的、健康的,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,不須要太過在意,雖然每個人經歷的階段不一樣,存在時間的長短也不一樣,但擺脫悲傷的唯一法則就是經歷過這些階段,在這過程中,心理有時間去慢慢接受這些變化,悲傷可以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損失,並且讓它有一個出口可以流走,讓大腦重新組織,心理上重新面對未來。

 

 

四它

話雖如此,但因為青光眼的特質,很多人還是無法擺脫悲傷,五個階段是陳述心理上的變化,我們有了基本的認識後,就可以用「四它」來對治:

  1. 面對它
    面對它非常重要,青光眼確診後,如果一直處於「否認」階段,不就診、不點藥,將會導致非常嚴重且不可逆的後果,我們可以從大眾媒體的宣導中,看到這些案例。所以首要就是「面對它」,不逃避、正視它,告訴自己,任何事情的出現,必然有它背後的原因,聽到很多青友的描述,他們確診後,身體變健康了,因為更注重自己的身體狀況,為了控制眼壓而經常運動,生活作息也變正常了。


  2. 接受它
    面對各種人生問題挑戰,我們當然是盡全力去解決、改善它,但問題無法完美的解決時,我們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接受它。青光眼不能治癒,只能控制,失去的視野無法恢復,我們也只能平靜地接受它。


  3. 處理它
    能夠面對它、接受它,其實就成功了90%,但光是「接受它」還是不夠的,如果接受了青光眼的事實,以為自己以後一定會失明,就放任不管,能玩就玩,縱情聲色,這也是不對的,而是要接續前面提及的「悲傷的五個階段」後所要有的態度,那就是處理它、放下它。
    要想如何改善自己的青光眼,最基本的當然是定期就診點藥,更進一步可以長期有氧運動、服用保健品,因為這些可以幫助身體血液循環,有利於視網膜血流,在處理過程中,當然也會有不盡人意的地方,我們也要想想,是否能有其他更好處理方法,例如換醫生、考慮手術等。


  4. 放下它
    「放下它」是能讓心靈獲得平靜的最後一個步驟,我們常常因為暫時的眼壓起起伏伏,視野狀況的好好壞壞,而牽動心情的震盪,要知道眼壓和血壓一樣,和心情、生活作息、天氣季節、甚至機器誤差都有關係,視野檢查更是非常主觀,做的時候沒有專注,報告上的數值就會變差、求好心切亂按也有可能變好,這些都可看成是誤差的波動,所以不必在意一時的數值,而是要看數次所形成的趨勢,心裏要想我們已經遵照醫囑,按時點藥,降低眼壓了,醫學顯示這樣就可以控制住青光眼,我們就放下它吧,不須要天天想著它。
     

 

斯多葛哲學

古希臘哲學是現代西洋哲學的起源及基石,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,再到亞里士多德,是西方文明史中,思想界、哲學界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。而後,其中有一個現在不是很多人認識的分支出現-斯多噶主義(Stoicism),相對於其他主流主義,斯多噶更注重在倫理學,強調神、自然與人為一體的一元論,個體小我,必須依照自然而生活,愛人如己,進而融合於整個大自然(3)

 

所以,斯多噶主義有一個最終的規律,就是「依照自然而生活」,自然即是宇宙運行的律則,而人是自然的一部份,所以也必須遵循理性的支配,但每個人的理性各不相同,「德行」變成爲提升理性及唯一的善的標準。

 

同時,為了達到理性的目的,必須儘量減少情感的干擾,因爲情感一向被視爲不理性的,所以必須加以控制,並通過消除慾望的方式,來達到清晰的判斷力及內心的寧靜。

 

如果你用字典查"stoic"這個字,在現代已被用來形容一個非常堅毅、自我克制情感的人,尤其是在遭逢重大變故之後,用在名詞就是堅毅之人,斯多噶信徒。近年來也有許多人在提倡斯多葛噶主義,這可能是因為現代社會紛擾,功利主義盛行,而斯多噶在這方面確實對心理建設及心靈成長幫助很大。

 

 

控制二分法

馬西莫•皮戈里奇(Massimo Pigliucci)是一位哲學系教授,最近出了一本書-"別因渴望你沒有的, 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: 跟斯多噶哲學家對話, 學習面對生命處境的智慧",裏面詳細介紹了斯多噶的源起及其哲學的脈絡,如果你沒時間看,可以先看看萬維鋼的這篇文章-"斯多葛派哲學的安心之法" ,大概抓到重點後再回來繼續本文。

 

在皮戈里奇的書裏,提到一個名詞-「斯多噶控制二分法」,這個方法是依循斯多噶哲學而發展出來,對於倫理、生活應有的態度,意思就是,我們對於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的事情及對它的反應,應該把它區分為二部分,第一部分是自己無法控制的,第二部分是自己可以控制的;對於無法控制之事,我們不必試圖改變,或放入多餘的情緒在上面,而是應關注於可控制之事,例如錢包掉了,不須太懊惱氣餒,因爲這個事實無法改變,這個事情不是自己能控制的,生氣也無濟於事,而是要趕緊把證件信用卡掛失止付,繼續自己原本應該要做的事。

 

又例如男女朋友個性不合分手,分手這件事情已無法改變,不是我單方面可控制,就不須要整天沉溺於這種情景而悲傷,而是要開始療傷,反省自己不對的地方,開始尋找下一位。青光眼也是一樣,得青光眼不是自己願意的,不管是遺傳、外傷、藥物、不明原因引起的,這都是我不能控制的,既然我的人生會走到這一步,可以算是命運的安排吧,繼續悲傷、怨嘆並無法改變這個事實,非我所能控制改變,所以我必須轉念,專注在我可以控制的事情,例如定時點藥、按時回診複查、控制眼壓、紓解情緒、作息正常、長期有氧運動,這些都對青光眼有幫助。

 

聽起來很簡單,像是老生常談,「逝者已矣,來者可追」、「得之我命,不得我幸」,但這些並沒有提到該如何做,「斯多噶控制二分法」就是在實務上教你如何落實,不要小看這二分法,可以先從簡單的小事開始做,有達到效果後,再慢慢延伸到處理大事,你會發現自己心境變得平和,寵辱不驚,也就是斯多噶學派追求的,控制及消除情緒的影響,不管是高興的或是悲傷的。

 

但「斯多噶控制二分法」還是有一個問題產生。錢包掉了,我可以回頭沿路找,看是掉在那裏,有沒有機會找回;男女分手,是不是可以改變自己,再繼續溝通挽回,依照二分法,這些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,但要知道,這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精力,最後結果還是一樣,甚至更糟,而且耗費的時間越久,情緒壓力會越來越大,那就無法得到二分法的好處了。就像疑似青光眼患者,到處看醫生,試圖證明自己不是,或是確診後四處看中醫、民俗療法,試圖反轉恢復已經缺損的視野,這樣就會引起更大的情緒波動及不安。

 

勇敢理性情感.jpg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常被認爲是堅忍不拔有毅力的斯多噶者,在面臨重大問題時,沒有讓自己被情緒蒙上陰影而失去理智。1960年代的美國電視影集"星際爭霸戰"(後期的電影版本爲"星艦迷航記"),劇情裏常常藉著面對未知的宇宙,來探討神、哲學、人文、慾望、權力等批判性的問題,裏面有一個角色科學官是瓦肯人史巴克(Spock),也被認爲是斯多噶者,因爲早期瓦肯民族非常暴力,後來面臨民族滅亡的問題,便發展進化,成爲一個幾乎沒有情緒而非常注重理性邏輯的民族。

 

另一位麥考伊醫官(McCoy)負責艦上的醫療,但非常情緒化,遇到重大事情時常常使自己的激情掩蓋理智,平時也和史巴克爭辯一些哲學上的問題,史巴克常常會說"這不合乎邏輯",劇中以此來凸顯情感和理性的衝突,而寇克艦長(Kirk)則是做為平衡兩者、決策行動的代表。

 

星艦迷航記的原始創作者Gene Roddenberry曾說過,他故意把一個完美的人的人格特質,拆成三部分,每一部分賦予不同的角色-勇敢的艦長寇克,理性的大副史巴克,情感及人文的麥考伊醫官。這樣的安排,很容易就可以凸顯每個人的特質,以及3人之間的衝突與妥協。這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一樣,麥考伊造成造成的激情及混亂,必須由史巴克理性的分析,再由勇敢的寇克作出適當的反應及對策。在這裡,青光眼帶來我們情緒的擾動及不安,我們必須認清這個事實無法改變,應該專注於瞭解青光眼的本質,以及自身的狀況,並把注意力放在運動、家庭、社交、興趣上,這樣情緒自然會慢慢平靜下來。

 

 

控制的智慧

美國基督教神學家尼布爾,曾在19世紀30年代寫過一段《寧靜禱文》:

神啊,

請賜與我寧靜,好讓我能接受,我無法改變的事情;

請賜與我勇氣,好讓我能改變,我能去改變的事情;

請賜與我睿智,好讓我能區別,以上這兩者的不同。

 

根據皮戈里奇考證,這段祈禱文,最早也是起源於斯多噶哲學,所以如何區分那部分是不可控制的事,那部分是可控制的事,就需要睿智的經驗判斷,何時應該做出停損的決定,以避免可控制的事,也落入不可控制的深淵。

 

螢幕上的史巴克常常表現出理性的一面,並極力壓抑自己的情感的流露,所以被認為是符合大眾既定形象中的斯多噶者,但真正的斯多噶並不是這樣,他們博愛且樂於助人。柏拉圖認為人類的靈性可分為三個層面-精神、理性、情感。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地平衡這三種力量,就像寇克、史巴克、麥考伊三個人在內心互相爭辯著。對於確診後的情緒的爆發、消沉,並不須要刻意的壓抑或逃避,事實上也無法壓抑,而是要以自己能控制的理性的一面,告訴自己依據各種醫學研究顯示,青光眼只要定時點藥,便能夠終生正常地使用眼睛,並讓情緒自動沉寂下去,提升自己理性的一面,成為一個真正的斯多噶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:

  1. 悲傷不是盡頭,只要你願意繼續向前走!淺談悲傷五階段
  2. Why the Five Stages of Grief Are Wrong
  3. 斯多葛主義維基百科
  4. "Stoicism & Star Trek: Think like Spock – Act like Kirk" by Jen Farren
  5. Why I teach 'Star Trek' in my class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Glaucoma2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7) 人氣()